科研管理

科研动态

首页 >> 科研管理 >> 科研动态 >> 正文

冯杜教授:聚焦细胞“能量工厂”,为学子打开微观世界的灿烂“星空”

发布日期:2024-08-13    作者:     来源:    点击:


39B10

冯杜,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广州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蛋白质修饰与疾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PI。入选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扬帆计划”拔尖人才,也是广州市优秀专家、“岭南英杰”后备人才。

冯杜教授于201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完成博士后训练,2017年,他归国加盟广医。长期以来从事线粒体自噬的调控机理及其病理生理功能研究。在Nature Cell Biology、EMBO Journal、Molecular Psychiatry、Autophagy等多个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篇,其中通讯作者30篇,论文总影响因子超过310,2篇被F1000推荐,3篇为高被引论文,第一和通讯作者论文总被引次超过6000次。

作为基础医学专业负责人立足教学科研一线工作,冯杜教授主持或参加广东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与教学改革项目4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项、省级项目15项。率领团队成员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上获得金奖2项和银奖1项,并被评为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今天,请冯杜教授为我们讲述他的科研之路和团队培养故事。

2D052

冯杜教授接受学校融媒体中心采访

2017年对我来说是特别的一年,广医推出“南山学者”引进人才计划,提供良好的教学与科研平台。于是,我加入了广医基础医学院大家庭。当时的广医刚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不久,作为新进广医人,我决心与广医一起成长!

聚焦细胞“能量工厂”逐梦线粒体研究

十多年来,我执着于线粒体的研究。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它是真核细胞内具有遗传物质的重要细胞器。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但线粒体功能异常的具体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深入研究线粒体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带着对线粒体调控机制的求解之心,我先后在南开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展开相关研究。

成立自己的独立课题组之后,在线粒体自噬领域有很多创新性的发现。特别是近期,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线粒体“类核自噬”的新概念。

39463

冯杜教授(右)指导学生做实验

2017年,广医在我入职之初便给予了很多支持:科研资金、实验室、科研助理,帮助我在“逐梦线粒体”又上一个台阶。

我和团队共同探索了线粒体质量控制、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的结构基础、工作原理及生物学效应,为临床治疗相关炎症性疾病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尝到了成果的甘甜,先后在Autophagy、EMBO J、Nature cell biology发表线粒体相关研究成果,我也因而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入选广东省“珠江学者”人才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身为一名海归科研人员,我和团队为满足人民对生命健康日益迫切的需求,努力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希望助力国家早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这是我在科研路上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

8D06

2024年5月,冯杜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在Nature cell Biology发表

勇敢表达自己,在团队中学习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阐释的教育家精神内涵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的我,“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育人本领,才能教出好的学生。

2018年,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向研究生们讲述了我的科研经历和心得体会,我很希望他们能够珍惜广医提供的学习平台,不断提升自己的基础研究能力,把握每一次磨炼意志、增强本领的机会。通过一对一谈话,我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和需求,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022年,基础医学本科专业首届招生,学院聘任我为该专业学业导师。夏蔷和陈宇倩两位同学是我指导的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在一对一谈话中,我了解到她们对我的实验室很好奇,我告诉她们,对于大一新生而言,初步了解科研,需要多读文献和夯实基础,学好每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唯有如此,在大二进入实验室,才不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经历了一年的知识沉淀,小夏和小陈踏进“Feng Lab”。我不会要求学生们按时打卡,而是更多地放手,让学生们凭着对科研的兴趣,自我驱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团队学习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引导小夏和小陈协助师兄师姐完成实验,她们初步认识实验操作,逐渐适应实验室学习。我也经常鼓励她们参加我的课题组讨论。

组会上,学生们通过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和汇报,勇敢地表达和展现自己,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对他们的汇报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我引导他们如何进一步理顺思路,更加流畅准确地组织语言,并且摆脱对权威的盲从,挑战固有的知识。通过开放式的讨论和互相质疑,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307EF

冯杜教授(中)为学生示范实验技术

去年,我和孟甜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的研究课题《TFAM与LC3互作介导线粒体DNA自噬降解调控cGAS-STING天然免疫通路》,参加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由5名学生组成的队伍荣获全国总决赛金奖。

借助学校提供的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抓手,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赛前,我多次组织学生预答辩,模拟比赛场景,邀请学校、学院的高水平专家在预答辩中指出学生们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快速积累经验。


74504

冯杜教授和孟甜老师指导的学生获得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全国总决赛金奖

2AA01

毕业季,冯杜教授(前排左二)和学生合影

“把先进的理论与技术带回来!”每当有学生毕业或出国的时候,我们团队会举办Farewell Party(告别聚会),我嘱咐出国的学生一定要学成归来,助力我国科技创新。在长期的团队学习和互助中,学生们逐渐树立并培养出良好的集体观和家国情怀。

建设五大平台,全力推动学科发展

2019年起,我担任了基础医学院副院长,负责科研管理工作。针对学科内涵建设后劲不足,科教融合成效有限等问题,我与学院党政领导班子一道通过研究平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生指标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全院学科建设更顺畅地发展。

36719

冯杜教授在办公室处理工作

在学校党委的指导下,学院以重大基础研究问题和临床需求为引领,建立蛋白质修饰与降解、肿瘤学、神经科学、免疫学和心血管五大科研平台,打造“卓越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引导各团队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根据需求跨领域跨学科组建,不断提升承接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能力。

为打通生命健康领域原始科技创新与临床医学科学研究之间的壁垒,深入推进与附属医院的学科共建工作,目前共建了11个团队,加强了学校基础与临床学科的科研交流和资源对接。

学院以“双一流”建设需求为导向,完善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制度,优先支持有支撑度的学科,依托大团队、大平台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训练。

压实各二级学科方向负责人的学术梯队建设责任,把人才招聘与人才培养、“双一流”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任务全面贯通衔接起来,形成一流大学综合改革合力。

2B9B3

我院承办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蛋白质修饰与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

近三年,学院引进人才27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人),新增国家级人才2人、省级人才3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3》的“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2人次、“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人次。基础医学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提升了两个位次,获得省教育厅第一轮“冲补强” 提升计划项目“优秀”等级并进入新一轮“冲补强” 提升计划项目资助名单。广东省蛋白质修饰与降解重点实验室于2022年接受省科技厅首次评估,考核评估结果为“良好”,新增人体标本馆科普基地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2024-2028年)”。学院获得国家级、省级项目逐年递增,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6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3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获批发明专利数十项。在Nature、Nature cell biology、Immunity、Embo Journal、Blood等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其中IF>10分46篇)。

依托我院的平台,我先后招收了四名博士后。孟甜老师是我的第一位博士后,她获批了博士后和讲师阶段所有能申请的项目(包括国自然青年项目、省自然青年提升项目、博士后基金等),以“大满贯”的业绩顺利入职了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并获得“广州市高层次人才”称号。去年刚出站的博士后刘浩是我在广医招收的首位博士生,他以第一作者在EMBO Journal、Nature cell biology等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文章,并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现为河南大学淮河医院预聘副教授。老师带领学生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

我将继续在科研旅程和教育实践中,坚持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帮助更多莘莘学子在基础医学领域追逐灿烂星空,让学院教师都能在教学科研的田野上播种智慧,引领学子们收获知识的硕果。


文字:马蒙洁

图片:马蒙洁 梁凯涛 受访者提供

初审:孟  甜

复审:周丽芬

终审:尹  梅

聚焦细胞“能量工厂”

逐梦线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