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2024的尾声已悄然来临
这一年,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步履坚定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
以加快“双一流”大学建设为引领
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
凝心聚力“铸精品”
破旧立新“扬特色”
锐意进取“拓科研”
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现在,让我们跟随这些数字
一起回顾那些闪耀、拼搏、辉煌的珍贵瞬间
一、这些数字 背后是对师资队伍的不断精进
1人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3人入选爱思唯尔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1人入围爱思唯尔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
3人入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1人荣获2024年度“顾孝诚讲座奖”
4人获省级人才称号
2人分别获广东省第七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三等奖
2人获全国病理生理学青年教师教学风采展示暨表彰大会银奖
二、这些数字 背后是对人才培养的不懈探求
1个实验区:基础医学“南山”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获评广东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3金2银2铜:我院教师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总决赛荣获3金2银2铜,助力学校获奖数位居全国第三。

11部教材:以副主编身份参编国家卫健委“十四五”规划教材2部、人民卫生出版社课程思政案例库2部,以编委身份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其他教材7部。

超60%国际化教育参与率:选拔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参加爱丁堡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哈佛大学云课堂等海外交流项目,超过60%的本科生参与了国际化教育项目。

一系列阶段性培养成果:基础医学专业首次实行“5+X”一体化招生,体质测试优良率位列全校第一;各类学科竞赛学生获奖共38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8项;大创课题立项共37项,立项率80.43%。

三、这些数字 背后是对科研创新的持续探索
全球前5‰和全国第6的学科排名:免疫学(2.929‰)进入ESI排名全球前5‰,助力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基础医学学科在软科发布“2024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的国内独立建制医科院校中排名第6。

50+项科研项目:本年度共获得各级科研课题51项,其中包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广东省自然项目11项。

2项科学技术奖:刘金保教授团队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王乐禹教授获得广东省生物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1个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人体标本馆科普基地成功获评“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州科普开放日优秀单位”“广州科普资源开放力年度榜单”。

1个广州市创新工作室:曲丽辉教授领衔的医学机能学科研-教学-育人协同创新工作室获评广州市女职工创新工作室。

四、这些数字 背后是对交流合作的深入实践
多所国外高校交流: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续签合作框架协议;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签订学生科研实践项目协议;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进行合作洽谈与交流活动;派送2位教师前往美国爱荷华大学进修学习。

50+场会议交流:组织全国性教学/学术会议5次、珠三角地区学术论坛1次、讲座论坛31次、教学培训10场、学术沙龙7次

3次产学研交流:与上海绿谷制药公司、中科院上海药研所、广东华南新药创制中心等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合作交流。

五、这些数字 背后是对社会服务的持续深化
多家媒体报道:清明节举办的遗体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1个特色夏令营:承办2024年人体奥秘医学科技特色夏令营,邀请执信中学、广雅中学广铁一中、天河中学广东仲元中学等多所中学生来校进行为期5天的沉浸式科技体验。

常态化开展各类科普活动:科普基地年开放量170天以上,接待广州市民5000多人次,科普推文150余篇。

展望2025年
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将继续
紧紧锚定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围绕“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目标
与师生同向共行
与学校同梦共圆
与时代同频共振
革故鼎新、砥砺深耕
蹄疾步稳、扬帆远航
一路高歌猛进
文字:赖菀桃
初审:贺文敏 马蒙洁 万 杏
复审:周丽芬
终审:尹梅 冯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