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不论生前身后,都愿意担任广医的教师

发布日期:2024-03-28    作者:     来源:    点击:

生前,他们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有着各种不同的身份:可以是躬耕教坛的园丁,也可以是平凡普通的农民;身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光荣的名字:大体老师。无需精致的板书,也无需激昂的言辞,却默默编织着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医学教材,为无数未来的医学工作者铺设大医精诚之路。在清明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缅怀他们,听听他们的故事。

无言静躺却“身教”无限

“当他们决定捐献遗体、为医学献身时,便成为了推动医学进步的璀璨星辰。”——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符天阳

3月27日,基础医学院举办以“生命升华传医理,大爱无疆泽后人”为主题的清明追思活动,缅怀为医学事业无私奉献的“大体老师”--遗体捐献者。师生们手握雏菊,静默肃立,将敬意献给让生命发出最后一束光的“无言恩师”们。

缅怀仪式上,符天阳同学深情地表示:“看着实验台上静静平躺的大体老师们,心中非常感慨,他们曾是充满生机的个体,当他们决定捐献遗体、为医学献身时,便成为了推动医学进步的璀璨星辰。”

夏蔷同学也表示,大体老师无言静躺却“身教”无限,时刻激励着我们努力探索医学奥秘,我们要传承大爱,积极提高专业水平,为医学事业贡献力量。

3月28日,广州医科大学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收站(后文简称为“广医捐献站”)工作人员和师生代表走出校园,与捐献者家属们来到黄埔区福山公墓及中华永久墓园,共同开展追思活动。

在活动中,参与者们表达了对捐献者最深切的敬意和感激。他们通过默哀、献花和分享捐献者生前故事等形式,共同追忆那些为医学教育和科研事业做出宝贵贡献的“大体老师”。

7EF3B

谭思敏同学动容地说:“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对于我们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努力学习医学知识、潜心科学研究、探索发病机制有赖于人体解剖学,我们由衷地感谢大体老师!

献出生命的最后一份礼物

“我敬仰钟南山院士,所以我要将生命捐献给广医!”——捐献者牟先生

“你好,我想捐献我父亲的遗体给广医……”这是一通来自深圳的电话,电话那头提到一定要将自己父亲的遗体捐献给广医。捐献站工作人员刘建军老师追问,像深圳或是广州这样的大都市,拥有多家捐献站,为什么广医是唯一选择呢?

交流中,这个疑惑逐渐解开。来电的是牟先生的儿子,他说父亲是四川人,常年耕作、生活在广袤的田野间,尽管生平与广医无直接联系,但他通过电视屏幕,见证了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广医人,在抗击“非典”、新冠疫情期间的英勇行动,特别是钟南山院士不顾个人安危,深入武汉一线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深深打动了牟先生。

“父亲非常敬佩钟院士的家国情怀和医者仁心,决心要为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全家都非常支持父亲的决定。”因此,在牟先生离世后,他的儿子毫不犹豫地拨通了广医捐献站的电话……

“他想为医学教育事业作出贡献,不论生前身后都能担任广医的教师。”——广州医科大学遗体捐献者家属

在生命的旅途中,有些选择重若千钧。广州医科大学职工黄老师的父亲生前也是广医的教职工,对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父亲生前表示,无论生前还是身后,都愿意担任广医的教师,为医学教育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

当时,广医捐献站尚未成立,社会对遗体捐献的理解和接受度也有限,黄老师理解父亲的心意,遵从父亲的遗愿,在经历一番周折后将父亲的遗体捐献给广医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张老师就职于广医图书馆,她是一位坚强而伟大的母亲。她的孩子自出生之日起便与重症肌无力这一罕见疾病抗争。四十多个春秋,张老师用无尽的爱和耐心陪伴着他的儿子,共同面对着生活的重重考验。2021年,疾病还是带走了她儿子的生命。她知道,每一例捐献都可能成为解开疾病之谜的关键,这一次捐献有助于重症肌无力这一医学难题的研究。最终,她选择了以这种特殊方式让她儿子的生命得以在医学的殿堂中延续。

他们将始终被铭记与尊重

“他们的心愿真的很朴素,就是为医学事业燃尽生命最后一点光。”——捐献站工作人员刘建军老师

广医捐献站工作人员刘建军老师表示一开始接触遗体捐献的时候,心里难免有些不安,随着对这项事业的深入了解,他逐渐被大体老师及其家属的故事所打动,便风雨无阻地全身心投入到遗体捐献事业中。

他说:“捐献者及其家属们坚定地做出选择,正是这种义无反顾为医学奉献的精神推动了遗体捐献事业的发展。”

基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章喜明表示,大体老师的无私奉献推动了医学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发展,潜移默化式地向世人诠释着生命的高贵与神圣。他们把生命的最后一份礼物献给了医学事业,我们没理由不用心去感受生命的分量和意义。

40693

他强调,学校和基础医学院将持续加强对遗体捐献站的建设和支持,同时积极推广遗体捐献的重要性,以提高公众意识和参与度。他还提到,遗体捐献者的无私奉献与大爱精神深深地激励着学校师生,这种精神将成为推动学院培养健康中国战略需要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的重要动力。他呼吁,医学研究人员要继续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医学新技术新方法等研究中有新的突破。

1ACE6

如想了解更多相关事宜,可登录广州医科大学遗体捐献纪念网站https://ytjx.gzhmu.edu.cn/

联系方式:刘老师020-81340182、13318813157,杨老师13318813155


文字:马蒙洁

图片:马蒙洁 刘建军

编辑:马蒙洁

初审:贺文敏

复审:周丽芬

终审:马宁芳